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
登錄
國慶假期剛過,上海海昌海洋公園的“奧特曼海底夜宿”預約排至11月,千里之外祥源黃山景區的低空觀光直升機日均載客超200人次、旺季需提前3天預約——這兩個原本鮮有交集的文旅熱點,在10月17日因一筆22.95億港元投資深度聯結:海昌海洋公園宣布,祥源控股認購38.6%股權成為戰略股東,“山岳巨頭”與“海洋標桿”的聯手,直指國內主題公園的盈利困局。
行業破局需求已十分迫切。中國主題公園研究院2024年報告顯示,截至2024年10月,國內僅59%的主題公園實現經營性盈利,22%處于虧損狀態;“開業即巔峰”的魔咒更普遍,華北某省會城市海洋公園2023年靠“大型過山車+海洋生物展”日均客流破萬,2024年因缺乏IP聯動與沉浸式內容,周末客流直接腰斬,這類情況在開業3年內的項目中占比超30%。
三十年后,主題公園為何難破盈利魔咒?
從1989年深圳“錦繡中華”開園至今,國內主題公園已走過30余年,但“大而不強”與“結構失衡”的問題日益突出。文旅部關聯機構數據顯示,國內385家主題公園中,87家特大型及大型項目與298家中小型項目呈現兩極分化——2023年86家大型主題公園中,上海迪士尼單園客流量占比超11%,而中小項目虧損率達22%,另有19%僅能維持收支平衡。
盈利結構失衡是核心痛點。艾媒咨詢2024年數據顯示,國內主題公園門票收入占比約70%,中小項目因缺乏二次消費場景,這一比例甚至超90%,過度依賴單一收入的風險顯著。反觀國際標桿迪士尼,2024財年主題公園板塊收入341.51億美元,門票、零售、餐飲占比已達3:3:4,即便受消費環境影響出現客流波動,仍能通過人均消費提升穩定收入,其“流量變現能力”的領先,正是國內行業的短板。
消費端的變化更凸顯轉型緊迫性。2024年國內出游人數恢復至42.4億人次(同比增長15.3%),艾媒咨詢同期文旅消費報告指出,游客“為體驗付費”的意愿較2019年提升46%,“沉浸式項目”“在地文化體驗”的搜索量年增超120%,單純依靠設備堆砌的粗放模式,已無法滿足“從打卡觀光到情感連接”的消費升級。
在此背景下,祥源對海昌的投資不僅是22.95億港元的資金補給,更是針對性的資源與能力重構。據海昌公開披露,其2020-2023年歸母凈利潤波動明顯,2024年上半年雖入園人次同比增長21.2%,但受消費疲軟與天氣因素影響,凈虧損仍呈擴大趨勢,亟需運營能力的補強。
“山岳+海洋”如何互補?IP共生是關鍵
這場合作未走“資源堆砌”的老路,而是精準切中“互補協同”的核心邏輯。
地理布局上,祥源深耕山岳型目的地,全國50余個項目形成“大湘西”“大黃山”“大南嶺”三大集群,客群以自然度假需求為主;海昌聚焦城市海洋樂園,深度覆蓋環渤海、長三角等核心經濟圈,主打親子家庭客群——“自然景區+城市樂園”的組合,天然形成客源互通與場景互補。
IP運營的協同更具突破性。海昌2025年上半年IP業務收入7806萬元(截至企業當前披露數據),同比增長23%,其中“奧特曼沉浸式劇場”衍生品銷售貢獻近3000萬元;祥源則擅長“在地文化IP化”,黃山景區“黃山毛峰茶IP”通過“云海盲盒”等文創產品,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(據黃山景區運營數據)。
“奧特曼+黃山”聯名手辦的測試成果,更驗證了IP共生的價值:將奧特曼能量光束與迎客松輪廓融合的手辦,在長三角親子社群預售時,3000套庫存48小時內預訂率達72%,且60%訂單來自已購買聯名年卡的用戶。這種“全球IP+在地符號”的本土化再造,區別于單純的Logo疊加——同期部分企業引入國際IP打造純IP樂園,卻面臨“授權到期后客流下滑”的風險,而祥源海昌的模式,為行業提供了可持續的IP運營思路。
從概念到實效,精細化如何破題?
協同的價值,最終體現在運營細節的落地成效上。
祥源的“投、研、建、運”全鏈路能力,與海昌的“主題公園+IP生態+OAAS(運營即服務)”模式已深度融合。針對主題公園設備維護成本占營收18%、旺季臨時搶修單日損失超50萬元的行業痛點,祥源為上海海昌定制的運維方案極具針對性:結合海洋公園運營特點,夏季客流高峰前1個月集中檢修過山車、虎鯨表演池,避免營業期停機;冬季客流淡季封存閑置設備,優化人員成本——這套方案預計每年降低維護成本12%,僅“旺季前集中檢修”一項即可節省近百萬元。
海昌的OAAS模式輸出也成效顯著。為祥源齊云山景區設計的“山林里的海洋科普”研學課程,通過“貝類化石科考”“溪流生態模擬海洋食物鏈”等沉浸式環節,試點首月接待家庭客群超2000組,較此前同類課程增長18%。2024年海昌該板塊收入達1.33億元,儲備項目覆蓋北京、福州、沙特等10余個城市,驗證了模式的可復制性。
體驗升級與商業價值的雙向增益
對消費者而言,協同帶來的是“成本優化與體驗升級”的雙重價值。
以上海游客為例,持“祥源-海昌聯名年卡”可實現“城市親子+自然度假”的組合體驗:先參與上海海昌“奧特曼海底夜宿”,再兌換黃山低空觀光名額,還能領取祥源“黃山云海盲盒”,整體成本較單獨購買節省30%。市場反饋顯示,該年卡在長三角試點首月銷量突破5萬張,用戶復購率達38%,顯著高于行業單品牌年卡20%的均值;“跨景區快速通道”“IP衍生品專屬折扣”等權益,更推動聯名年卡用戶二次消費率達45%,遠超行業單品牌用戶28%的均值,為優化“門票依賴”提供了關鍵支撐。
針對年輕客群與親子家庭的“微度假”需求——這類客群占周末出游總量的62%,且偏好“1-2小時車程、一站式體驗”的產品(2024年文旅消費趨勢報告)。雙方還計劃推出精準產品:以上海為核心,打造“海昌半日游+祥源低空觀光”的1日套餐,單價控制在500元內,配套“親子科普手冊”“網紅打卡攝影服務”,適配周末碎片化休憩需求,與“泡酒店式遛娃”“城郊輕休閑”的主流趨勢高度契合。
協同不是盲目跨界,“小步快跑”是關鍵
祥源海昌的合作,為行業提供了“理性協同”的可復制范式,核心在于避開“盲目跨界”的陷阱。
近三年跨業態合作項目中,40%因“客群錯配”“資源脫節”失敗(中國主題公園研究院統計),典型案例如某企業強行捆綁古鎮與機械樂園,開業半年客流跌幅達60%。而祥源海昌的策略更具科學性:從客群重疊度高的長三角試點起步,先推出8折“山海聯游票”試水,首月帶動黃山城市客群增長8%后,再規劃接駁專線等后續動作,“小步快跑、快速迭代”的節奏,有效降低了協同風險。
這一模式也與政策導向高度契合。2025年3月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(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)批準發布、文化和旅游部牽頭研制的《旅游景區質量等級劃分》(GB/T17775—2024)新國標,將“文旅融合”“智慧旅游”列為核心評價項,要求景區實現“文化資源與消費場景深度綁定”“數字化運營體系構建”。祥源通過IP聯名讓黃山文化“可觸摸”,海昌通過分時預約優化樂園運營,正是新國標鼓勵的高質量發展路徑。
完成戰略投資后,祥源已形成“港股+A股”雙平臺聯動格局:A股祥源文旅聚焦山岳資源的IP化開發與數字化改造,港股海昌海洋公園推進OAAS模式的跨區域輸出,協同效應逐步釋放。海昌承接的沙特阿拉伯首個大型海洋公園項目中,雙方聯合設計的“沙漠海洋科普館”,融合阿拉伯文化與海洋知識,突破了中國文旅項目“復制出海”的傳統模式。
值得關注的是,明年一季度“黃山-上海海昌”聯游專線的落地,2026年“海洋+山地研學”產品的推進,將持續驗證“山海聯動”的可行性。在行業從“規模競賽”轉向“價值比拼”的關鍵期,這種“資源互補、IP共生、運營共振”的協同范式,不僅是祥源海昌的破局之道,更為國內主題公園行業提供了從“門票依賴”轉向“多元盈利”的清晰路徑。